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措施(精选5篇)

日期: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措施示例第1部分

关键词:预测性护理;长期卧床休息;老年患者;压疮

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是临床上发生压疮并发症的主要人群[1]。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这些患者压疮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压疮主要是由于活动障碍、肢体和神经功能退化、循环功能下降等引起的。发生压疮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2]。如果并发症严重,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感染。这一直是一个问题。临床护理领域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改善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压疮的发生,我院对部分病例开展了预测性护理干预。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干预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3.4±1.7)岁;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61~86岁,平均(74.1±1.4)岁。两组样本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病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使用气垫床,定期给患者翻身一次,并为每位患者设置翻身卡,确保护理交接良好。卧床休息时,保证病床环境干净整洁,采用左、右、仰卧三种不同的交替体位,并增加营养干预内容。

1.2.2干预组干预组病例在床位环境、心理干预、营养干预的基础上加用预测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2.1预测性健康教育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走访,进行详细的压疮预防教育,详细讲解并发症的主要发生部位和防治方法,加大并发症危害的灌输,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自己对并发症的理解。重视疾病预防。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示范详细告知预防方法。充分掌握预防内容后,提高主动预防意识,确保减少压疮的发生。

1.2.2.2 预测风险评估采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并发症风险评估。 16分或以下表明有一定程度的压疮风险。护理人员可以利用对患者风险水平的了解来定位患者。提供预防性干预治疗。

1.2.2.3 预防性皮肤护理:定期清洁老年儿童的皮肤。如果患者出现呕吐、排便失禁等情况,会立即进行治疗,确保皮肤干燥清洁。使用充气床垫,每2小时完成一次辅助翻身。床位改为左卧位、仰卧位、右卧位。适当放置肢体,定期按摩背部及受压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长期受压引起并发症。

1.2.2.4家庭维护干预要求家庭成员保证老人家的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并利用盆栽或花卉等植物进行室内装饰,增加居室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促进面对疾病的良好态度和信心。 。

1.2.2.5 预测性运动干预 长期卧床的患者存在肌肉组织萎缩的风险,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卧床运动的鼓励机制,对于自行活动受限的患者,会要求家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协助。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老年患者压疮实际发生数,计算不同组别发生率,并进行统计比较和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个结果

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压疮是卧床不起的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3]。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的四肢、神经、循环系统紊乱所致。它们大多发生在患者的肩胛骨、尾骨、髋部和椎骨隆起处。 [3] 4]。该病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条件,还会引发继发感染等危险事件,对生命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5]。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避免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为了进一步探索最佳护理方法,本研究对42名老年患者开展了预测性护理干预模型。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常规病床、心理及营养干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预防教育、风险评估、皮肤护理、卧床锻炼等措施。经过临床预测性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仅为4.76%,而同期常规护理下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16.67%。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预测性护理干预可以充分降低压疮的风险。减少压疮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采用预测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生理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熊辉,郑聪,彭小玲,等。泡沫敷料在卧床老年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学, 2013, 1(9): 788-789.

[2] 胡佩芬,张玲。护理干预预防卧床老年患者院外压疮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9): 6147-6148.

[3] 张惠学,陈秀珍,苗兰,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卧床老人压疮的治疗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1): 91-92.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措施示例第二部分

【关键词】 积聚性肺炎;预防措施;护理策略

所谓积聚性肺炎,是指由于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在中小气管内积聚而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往往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大大加重了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该病常影响卧床不起的患者,发病率较高,且危险性较大,可直接导致死亡[1]。因此,为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现将本次本科生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70例长期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就诊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7~86岁,平均(74.3±2.5)岁。实验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65~84岁,平均(76.1±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加强护患沟通:部分患者因疾病引发的身心问题,出现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用热情体贴的语言来护理患者,或者分发图文教育手册、播放音乐等,达到放松患者情绪的目的,同时加强护患之间的信任[2]。 ②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要求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和评估患者的病史和治疗情况,记录护理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排便特征等。如果出现任何症状,请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③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将病人的床头枕抬高并经常更换。这不仅可以改善皮肤压力,还能保证呼吸道通畅[3]。 ④床上活动护理:定期为患者进行拍背、翻身,拍背、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皮肤擦伤、损伤。 ⑤吸痰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注意吸痰顺序。应先确保将气管内的痰液吸出,然后再将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吸出。另外,插管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以免损伤气管粘膜。 ⑥保证清洁:保证室内环境清洁和室内外通风正常,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换床[4]。

1.2.2患者在实验组中采用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1. 2. 2. 1 口腔护理 每天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洁患者口腔1~2次,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1. 2. 2. 2 预防噎咳的发生 ①饮食性噎咳的护理: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确定饮食模式,保证食物摄入,防止进食过程中滑倒,减少发生率吸入性肺炎。 ②鼻饲护理:确保导管通畅。注射食物前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胃潴留。放置管子并将床头抬高 30° 以防止误吸。每次注射食物量限制在200毫升以内。

1.2.2.3雾化吸入时,使用雾化面罩,随着患者的呼吸慢慢吸入气雾。根据病情可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床头)。对于清醒的患者,请他深呼吸。 ,达到利痰的目的。雾化吸入后,翻身、轻拍背部或使用多频振动排痰机。选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α-胰凝乳蛋白酶、氨溴索等,遵医嘱。

1. 2. 2. 4 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① 使用多频振动排痰机:饭前1~2小时或饭后2小时,将患者置于侧卧或坐位,连接敲击头。第一次将频率设置为 15 Hz。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调整所需的频率。方向是从肺的底部,从外到内,(下肺)从下到上,(上肺)从上到下。每次10~20分钟,2次/d。 ②穴位按摩:选孔嘴、太原、赤泽、足三里、丰隆、定喘、天突等穴位按摩1~2次/天,每次10~15分钟。

1. 3 观察指标: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三个月内长期卧床的原因及肺炎感染病例数。

1. 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数据表示为P

2 个结果

两组患者的发生率。两组间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在内的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炎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减少22.85%,P

发育不良性肺炎作为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病,发病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可概括为:患者因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多种器官功能障碍,其中最严重的是肺部。部分活动和功能受限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受阻而引发的肺部感染,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降低肺炎的发生率。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实验组肺炎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减少了22.85%,P0.05)[5]等与2012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证实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化脓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卧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英,顾娟。化脓性肺炎的病因及相关护理策略。齐鲁护理杂志, 2009, 25(23): 2341-2342.

[2] 郑东升,何立欢。老年人积聚性肺炎的特点及治疗.实用心脑肺血管疾病杂志, 2009, 15(11): 980-982.

[3]崔晓媛,邓敏。化脓性肺炎的护理管理。黑龙江医学, 2011, 9(03): 547-548.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措施示例第3部分

【关键词】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社区;家庭护理

本文选取社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60例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信息

选取社区长期卧床老年患者60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65~80岁之间;对照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60~85岁之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接受社区居家护理。社区居家养老的具体措施是:(一)基础护理。 1)晨间护理。晨间护理主要护理患者的头发、口腔、面部、皮肤等,并协助患者排便。有效的早晨护理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血液循环,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1]。 2)晚间护理。夜间护理主要包括口腔、面部、足部等,晚间护理是在晚饭后进行。 3)协助进食。患者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用枕头支撑腰部,协助进食。饭后洗手,整理随身物品。对于不能站立进食的患者,应侧卧进食。 4)环境保护。房间经常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整理床铺,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同时注重室内人流流动,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方便患者休息。 5)日常护理。督促老年患者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表,防止白天睡觉、晚上醒来。护理人员白天多与他们沟通,鼓励他们多听音乐,睡前给他们洗热水脚。对于夜间失眠的患者,要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要让其长期服用安眠药[2]。 (2)并发症预防护理。 1)预防性肺部感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护理的具体措施:①对于肺部感染患者,需要经常搀扶翻身。对于一侧肺的患者,需要让其侧卧,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痰液积聚。 ②帮助患者坐立并弯曲膝盖,帮助患者有效咳痰。 ③护理人员双手空心握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有节奏地轻轻拍打病人的背部,重复十分钟左右,最后让病人用力咳嗽,将体内的痰排出。 2)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护理的具体措施:①鼓励老年患者多喝水。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2000毫升范围内。对于留置胃管的昏迷老年患者,可同时通过胃管给予水。 ②勤换、勤洗床单。女性患者需要每晚清洗外罩,保持患者外阴清洁干燥。男性患者可以使用安全套将尿液排入尿袋中,并定期取下安全套,保持该部位清洁干燥。 ,从而有效防止尿道和包皮糜烂和感染[3]。 3)预防压疮护理。预防压疮的具体措施及护理:①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患者,极易发生压疮。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床垫,以减轻患者身体的压力,保证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 ②帮助病人定期翻身。一般白天每两小时帮病人翻身一次,晚上每三小时帮病人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受压部位皮肤的变化。如果发现红肿,可以用京万红膏涂在红肿部位,按摩五分钟。 ③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皮肤很容易出现干燥、龟裂的现象,因此需要经常用温水擦拭皮肤,擦拭后按摩皮肤十分钟。 ④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更换护垫,保持肛周、骶尾部皮肤透气,并使用锌氧油保护肛周、骶尾部皮肤。 (3)排尿、排便护理。 ①为防止患者排便时损伤皮肤,给患者的便盆需要保持清洁、干燥。患者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以去除异味。 ②对于大便干燥的患者,记录排便日期,每天早上给予淡盐水或蜂蜜水;对于五天没有排便的患者,适当使用缓解剂或凯塞露。对于使用药物后仍不能排便的患者,在戴上乳胶手套的同时,插入食指由浅到深地舀出粪便,让患者养成排便的习惯。 (4)康复锻炼指导。协助卧床患者训练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全身性瘫痪患者,翻身时应提供适当的功能位,防止关节变形。 (五)心理护理。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情绪波动较大。他们需要护理人员适当地安慰和鼓励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轻柔、准确,引导其运用意念、深呼吸等方法,保证其情绪稳定、适当放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让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1.3 护理效果评价

观察比较两组老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等并发症的概率,以评价社区居家护理的效果。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P < 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

2 个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护理方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常规护理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预测护理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社区存在因各种原因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患者。他们卧床不起时可能会遭受各种并发症。患者接受治疗、护理和康复的主要场所是他们的家。在治疗、护理和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社区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提供有效的护理,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

[1] 庞红梅.长期卧床患者的社区干预及家庭护理策略[J].医学情报(中期),2011,9(24):4867-4868.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措施示例第4部分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针刺外洗1号;预防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R4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9-02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两种主要疾病: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静脉血栓栓塞现在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 2011年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栓学术会议指出,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CU患者、脑卒中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VTE患病率分别为27.0%、21.7%、4.0%。如果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包括死于肺栓塞。 2010年以来,我们对科室卧床不起的住院患者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结合我院院内制剂“针灸外洗一号”(以下简称针灸洗一号)的湿敷,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DVT 的发生率显着降低。现在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相关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162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和针对性护理组。预防护理组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58~88岁,平均71岁。其中脑出血6例,脑梗塞44例,肺气肿、肺结核17例。心脏病,严重心功能不全23例。 。普通护理组72例,男56例,女43例,年龄56~84岁,平均70岁。脑出血4例,脑梗塞42例,肺心病16例,严重心功能不全10例。两组数据在疾病分布、年龄等方面基本相似,无显着统计学差异。

不同的。

1.2 预防方法 两组均给予针灸外洗1号(将“针灸外洗1号”加热湿敷患肢或双下肢,每日1次,持续30分钟,疗程14天。)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措施。措施。普通护理组:除针刺、外洗1号外,给予常规护理,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进行良好教育,严密观察,并给予常规内科护理。预防护理组:在针灸、外洗1号加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预防护理措施,包括:(1)加强健康教育:解释DVT的原因、危险因素和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解释 DVT 的常见症状,如果您感到不适,请告诉医生和护士。建议他们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富含维生素的低脂饮食,多喝水,必要时使用预防性抗凝剂。 (2)适当抬高下肢并定期翻身侧卧,以加速下肢静脉回流。 (3)不要反复穿刺下肢静脉,偏瘫患者尽量不要在患肢输液。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严格输液操作流程,增强下肢血管保护意识。 (4)被动运动:每天按摩下肢肌肉,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按摩,4~6次/天,15~20分钟/次。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进行跖屈背屈运动、倒转和倒转运动以及踝关节的“循环”运动。 (5)加强下肢静脉回流的观察,主要观察患者四肢有无肿胀、下肢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以及下肢浅静脉的充盈和感觉。如有异常,立即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

2 个结果

预防护理组90例患者中,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3.33%;普通护理组72例患者中,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12.5%。预防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有显着性。

3 讨论

3.1 DVT的诱发因素 黄静等报道的18例DVT患者的病因。在我国[1],与卧床休息时间、心功能、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脱水药物的应用密切相关。目前各国学者公认的是Virchow于1856年提出的三大因素[2]:(1)血流不畅:下肢血液的回流主要依靠胸部的负压、下肢的收缩。小腿肌肉和静脉瓣膜,防止血液回流。维持。患者长期卧床不起,下肢肌肉收缩力减弱,髂血管受压,尤其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肺气肿、肺心病可使胸部负压增加,下肢血液回流阻力增加。 (2)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的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多呈高凝状态。另外,治疗时采取的脱水、利尿等措施会加重上述情况。因此,此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会明显增加。 (3)静脉瓣损伤:同一部位、血管的反复穿刺、侵入性监测、应用高浓度强刺激药物等,可损伤下肢静脉内膜。内膜损伤后,内膜下层胶原蛋白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内膜损伤后,凝血因子和组织凝血活酶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分析我们所选患者的病情,我们有以下临床特征。首先,患者的卧床活动减少;第二,心功能不全。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而无法下床活动,同时心脏功能不足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第三,患者年龄大,血管等基础条件较差,与上述DVT易感因素一致。

3.2 预防护理措施是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从预防结果来看,一般护理联合“针刺外洗Ⅰ号”的DVT发生率为12.5%,而预防护理联合“针刺外洗Ⅰ号”的DVT发生率为12.5%。仅3.33%,显着低于一般护理组,提示预防性护理措施在预防DVT方面明显优于一般护理,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预防DVT诱发因素,可显着降低DVT的发生率,有效预防DVT。因此,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措施是临床上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总结我们的护理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教育,提高认识;二是重视教育,提高认识。一是被动锻炼,这是最关键的;三是抬高下肢,加速回流;四是减少穿刺,保护血管;四是减少穿刺,保护血管。五是严密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另外,我们认为预防保健只是预防DVT的有效措施。临床上应结合外用药物冲洗、下肢压力系统等综合预防措施,以提高预防效果。

3.3“针灸外用洗剂1号”对DVT有显着的预防作用。既往文献报道DVT的发生率一般在20%左右。我们观察发现,使用“针灸外用洗剂1号”后DVT的发生率一般在20%左右。约10%,明显低于文献报道,表明该药对预防DVT有显着效果。深静脉血栓(DVT)属于中医范畴的“血瘀证”。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经”为主。 “针灸外洗一号”是我院特制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有:川乌乌、草乌、乳香、没药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医疗紧急情况下对卧床患者的患肢或双下肢进行湿敷,以预防 DVT 的发生。效果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措施示例第五部分

关键词:骨科、患者、便秘、预防保健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R47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95-02

1 临床数据

2009-2010年,我院收治了多名骨科患者,其中不少是骨科长期卧床的便秘患者。我们对这些卧床不起的便秘住院骨科患者进行了精心的预防和护理。

2 研究便秘的原因

作为护理人员,要预防和护理骨科患者的便秘,必须仔细研究便秘的原因。只有了解了疾病的病因,才能正确预防和护理患者。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骨科患者都是意外受伤,所造成的骨损伤通常感觉很突然。当有人突然受伤时,警车、保险公司、救护车、家人和朋友都赶到现场处理和救援该人,并将其送往医院。环境紧张,气氛紧张。作为一名骨科患者,面对这种情况,他常常会感到心慌、情绪不稳定、焦虑。再加上骨伤疼痛,所有这些心理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和胃肠功能减弱。 ②饮食不合理的影响。骨科患者住院时,家人往往给他们喂食过于精制的食物,这是导致骨科患者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可以影响结肠传输时间、粪便量和排便次数。如果禁食时间过长,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便秘。 ③ 骨科患者可能因活动量减少而出现便秘。骨科患者受伤后,有的卧床不起,有的坐在轮椅上。这些骨骼损伤的原因就是缺乏运动和锻炼。 ④环境因素的原因。对于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有合理、正规的排便场所和一定的排便规则。但对于骨科损伤的患者来说,生活环境的改变、卧床不起、生活条件不方便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 ⑤骨伤、疼痛等造成不便的原因。因为骨科患者会遭受骨损伤。有时骨科损伤的患者害怕放置便盆而引起伤口疼痛,而不及时排便,让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较长时间,从而加重病人的便秘。

3 相关护理措施

3.1落实预防护理措施。随时积极、认真评估骨折患者发生便秘的可能性,有效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根据骨折部位、心理状况、年龄、活动状况、饮食饮酒状况等评估骨折患者便秘的可能性。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文化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情况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医院护士应对患者病情有一定的预见性,与患者热情周到地交谈,科学、恰当地向患者解释床上排便的必要性,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排便,并协助患者。好患者定时排便,为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隐蔽排便条件,避免因排便不便造成排便堆积或抑制。

3.2落实运动保健措施治病。作为医院的护士,我们需要为病人提供运动护理。对于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应鼓励患者定期换床;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应建立床边翻身卡作为记录,由两名护理人员按时帮助患者翻身、换衣。对于已开始康复且无严重健康问题的病人,应鼓励和协助其尽快下床活动、参加运动。医院护士应注意患者的床上活动情况。例如,可以指导患者伸展和弯曲上肢和下肢,抬高双腿并收紧腹部。还可以指导他们拉动腹部肌肉,不断增加腹压,以促进肠道蠕动。护理人员还可以指导患者做仰卧起坐,锻炼肌肉,促进肠道运动,预防便秘。

3.3落实饮食护理措施。饮食问题是导致骨损伤和便秘的一个因素。例如,病人的食物摄入量减少,体内吸收的粗纤维食物和水分减少,可能会导致便秘。在落实饮食护理措施方面,护理人员应加强科学饮食的宣传,指导患者在饮食中多添加纤维含量高的水果和蔬菜,如卷心菜、绿色蔬菜、红白萝卜、苹果、香蕉等。另外,应指导患者多喝水,如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温开水,可促进排便。指导患者每天喝适量的水。饮用过程中可在水中混入适量蜂蜜,以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3.4落实排便措施。对于骨折患者来说,最痛苦的就是无法便秘。为了减轻便秘的痛苦,护理人员必须对骨折患者实施改善排便的措施。教导患者科学的排便方法。例如引导患者采用方便自己的排便方式、进行排便动作、锻炼肌肉收缩、腹部按摩、指导正常排便等。

3.5落实措施,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泻药。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泻药,同时也促进骨折患者顺利排便。比如可以指导患者科学使用喜力、国岛等药物。指导患者服用泻药要科学。一般应嘱咐患者在睡前服药,待次日清晨起床或早餐后排便后再服药。在指导患者服药过程中,应告知泻药只能适时少量服用,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泻药会产生负面影响。

3.6落实特殊骨折疾病和便秘的护理措施。骨折有一些特殊的疾病,要么是严重骨折,要么是特殊骨折。对于这部分特殊骨折患者,必须采取相应的特殊护理措施:①特殊的饮食护理; ②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采用特殊的按摩手法和特殊的药物护理; ③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比如音乐关怀、形象关怀、心连心关怀等

4 护理总结

在我们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骨科手术后患者的便秘问题往往是困扰很多骨折患者及其康复和正常生活的问题。但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必须从关心、帮助患者的立场出发,努力把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即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对患病患者落实运动护理措施,落实饮食护理措施,落实排便措施,落实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泻药的措施,对特殊骨折患者落实便秘措施。护理措施。落实好护理措施的关键是护理人员要有责任感,要有为人民、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境界和理念。

参考文献

[1]罗大明,刘贤兵。骨科及创伤科护理试论。科学知识。 2009

[2]刘玉兰,赵冬梅。浅谈骨科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健康知识2011